重慶日報 | 智能網聯汽車將駛向怎樣的未來?重慶汽車年會上,行業“大佬”這樣說→
3月27日,重慶汽車行業第36屆年會暨2025年首期“科創重慶”雙月論壇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及悅來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行。大會上,來自汽車相關行業的專家和企業代表等以“共筑新質生產力,共建產業新生態”為主題,深入探討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技術的創新路徑及未來趨勢。
▲論壇現場。受訪者供圖
新能源汽車: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
賽力斯集團董事長表示,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,更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。他指出,重慶正全力打造“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”,通過“33618”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加速布局,推動阿維塔、問界等品牌新車型快速落地,并完善供應鏈生態。“重慶營商環境優越,機遇廣闊,歡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聚山城,共享發展紅利。”張興海表示,未來將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,以“新質”促“高質”,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產業新生態。
對此,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指出,我國新能源汽車已成為“中國制造”的新名片,未來需重點突破九大關鍵技術,包括智能動力系統、線控底盤、新一代動力電池及電池回收利用等。“技術創新必須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,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。”孫逢春強調。
2025,開啟“全民智駕”新時代
在“2025,開啟“全民智駕”新時代”高端對話環節,長安汽車、華為、博世等企業高管圍繞智能駕駛的普及路徑展開熱議。
長安汽車副總裁賀剛認為,智能駕駛將遵循“從少數到全民”的普及邏輯。“未來基礎智駕功能(如L2級)或成標配,高階功能則按需選配。”他提到,激光雷達成本已大幅下降,規模化將進一步推動技術下沉。
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副總裁江利旗則呼吁行業“卷價值而非價格”,強調標準法規、技術自主可控與生態繁榮的重要性。“智能化時代需要持續創新,軟件能力將是決勝關鍵。”他表示,2025年或迎真正的智能化爆發期。
博世中國區總裁吳永橋提出“兩步走”戰略:先通過L2級功能覆蓋10萬-15萬元車型,成本控制在5000元內;再借規模化與平臺化技術推動L3級普及。“智駕功能未來可能像安全帶一樣成為法規標配。”他建議主機廠聚焦用戶體驗,基礎功能交由供應商規模化開發。
行業共識:安全、成本與生態協作
面對智能駕駛的挑戰,多位嘉賓強調“安全可用”與“成本可控”的平衡。法雷奧中國CTO顧劍民指出:“消費者需明確智駕邊界,技術無需全棧自研,生態協作才能降本增效。”他預測,2025年L2級功能將成入門車型標配,L3級加速落地。
黑芝麻智能聯合創始人劉衛紅坦言,高算力芯片國產化率低、傳感器成本高仍是瓶頸。“2025年Robotaxi將向全國推廣,端到端大模型或成算法突破方向。”他表示。
大陸集團朱斌則呼吁政府加快制定行業標準,并提醒消費者理性看待智駕能力:“‘卷’是市場常態,但安全與質量不容妥協。”
眾多嘉賓的精彩觀點,為人們勾勒出新能源與智能駕駛融合發展的清晰路徑。許多與會者紛紛表示,隨著技術創新、生態協同與政策支持的疊加,重慶或將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策源地。
來源:新重慶-重慶日報